血液细胞分析仪解析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发展动向
加入时间:2012-01-04 09:18:20 当前新闻点击率:6270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新的突破,医疗器械公司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创新。血栓与止血检验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止血与血栓的研究涉及生物学、免疫学、生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多学科。因此,检验科应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工作,不断深入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及时捕捉国内外医学发展前沿信息,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专业领域,对于提高检验医学工作者的技术素质和学术水平,促进检验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血栓的形成及调节主要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液流变有关。它们通过本身促凝或抗凝作用,组成了血液内存在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而这两个系统通过机体的生理调节又得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断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一旦此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各种出血表现或血栓形成。止血与血栓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因子的检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环节了解发病原因、病理过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迄今在医院检验科用于临床诊断的试验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前者主要是常规中较简易、快速、费用较低的试验。根据检测结果初步分析血栓的形成或出血原因。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初筛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病因和病理变化以确定诊断。这些试验较特异、步骤繁锁、费用亦高。目前国内用于筛查的试验有: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问(PT)、纤维蛋白原定量(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和D一二聚体测定。用于诊断的试验有:①诊断血管病变: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一1(ET一1)、血栓调节蛋白(TM)等因子的检测。②用于血小板功能的估计: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少颗粒释放蛋白(GMP一140),血栓烷B2。③凝(抗凝)血因子分析:VIII、Xa、AT—III等因子活性及含量分析、凝血酶原标志物。④纤溶系统检查: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e—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纤溶酶原活性及纤溶酶一抗纤溶酶复合物等。近几年先进仪器在检验医学的应用,使检测方法进入了新阶段,如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血浆中各种抗凝血因子抗体,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遗传病的诊断,甚至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病理过程,血小板中钙离子浓度、钙流及钙波动,进一步研究止血与血栓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药物作用机制,仪器昂贵及试剂的限制,这些方法还不能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目前更适合试验室研究。 止血与血栓这个边缘学科令人瞩目的进展使其实验方法的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这些试验主要用于: 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如血友病、血小板病等)。 1、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信息交流,止血与血栓理论涉及医学多学科,其方法日新月异,由于医务人员知识的日益专一化,临床医生不可能对各项试验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实验室与临床有经常紧密的学术交流,信息沟通,不断地向临床介绍开设试验的各方面资料,使临床医生对每项试验原理、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及其质量控制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从医生那里获得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病人生理、病理状态及其它检查结果,便于进行全血质量控制,进一步评价自己实验室的工作,总结经验和进行科研。 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由于凝血因子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所以加强血栓与止血试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和方法的标准化对血栓和止血试验尤为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标本的采取与保存、试剂的应用、仪器的校正与监控和实验技术四个方面。总的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标本的采集: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损伤组织致外源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影响试验结果。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采血时间应尽量短,采血后立即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要用力振荡,以免溶血。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颠倒混匀,确保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充分。 综上所述,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血栓与止血检验诊断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应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探索更灵敏、准确、便捷和经济的诊断方法,不断提高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水平,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学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上一篇:
|